其實,自2012年《土地管理法》啟動修改以來,土地要素市場化加速的序幕就已拉開。它催生了一個不太被大眾關注的細分市場——土地要素市場網絡交易平臺的搭建和維護。
長沙市中智信息技術開發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“中智信息”),目前占據了這個行業很大一塊市場份額,其相關產品年銷售額約兩三個億。
“隨著改革的持續推進,這個市場的容量會擴展到百億規模。” 中智信息副總裁楊濤認為。
中智信息副總裁楊濤
改革催生的細分市場
土地、勞動、資本,并稱社會生產三大基本要素。生產經營活動中,生產要素需要流通。但土地本身不可移動,它在社會生產中的“流通”,實際上是土地權益的流通。比如政府征收一塊農村集體土地,意味著這塊地的所有權從村集體轉到了國家手中;政府代表國家把土地賣給開發商,實際上賣出的,是這塊的若干年使用權。
權益,是通過制度設計出來的。中國龐大復雜的土地制度下,衍生出了各種土地權益。人們普遍知曉的,有宅基地使用權、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;比較陌生的,有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余指標、補充耕地指標。每一種都承載了巨量財富,從社會生產要素的角度看,它們可統稱為“土地要素(的表現)形式”。
很長一段時間里,土地要素形式在社會生產活動中的配置,主要通過政府計劃指令來完成。各類劃撥土地的存在,就是最直觀的案例。
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,用更靈活高效的市場手段來配置土地要素,愈發得到重視。
尤其是2012年以來的新一輪土地制度改革,進一步推動了土地要素市場化。比如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余指標,以前只能在縣域范圍內調劑,如今可以在省域范圍內競價交易;各地開展的“三權分置”改革,創造出了一種新的土地要素形式——農村集體承包土地經營權,它也可以拿到市場上交易;還有補充耕地指標、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等等,也被賦予了越來越多的市場化色彩。
與上述改革同步的一項舉措是,各地紛紛拋棄了私下協商、現場叫價等傳統土地交易形式。取而代之的,是更為公開、透明、便捷的網絡交易。以長沙為例,從2008年就開始實施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網上掛牌交易。
上述種種變化,催生了一個細分市場——土地要素市場網絡交易平臺的搭建和維護。
成立于1999年的中智信息,是較早進入這個新興市場的企業之一。2012年中國信息化(國土資源領域)成果評選中,該公司憑借自主開發的憑借“湖南省省、市、縣三級國土資源網上交易系統”獲得三等獎,開始在行內嶄露頭角。
建了500多個交易平臺
長沙瀏陽市,是國務院授權的33個土地改革試點縣(市、區)。 經過一年多的籌備,瀏陽在2016年底準備了一批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,用于入市試點。當地政府,希望有一個網絡平臺來實施交易。
平臺搭建業務,被中智信息承接。
2016年底,平臺上線。2017年1月,一個叫劉潤香的當地人通過這個平臺,以90萬元的價格競下了一塊3.18畝建設用地的使用權,并用于建造了一所幼兒園。這是湖南第一宗真正意義上的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入市交易。截止2021年7月13日,該平臺完成了239宗集體土地交易,成交總額6.4427億元。
瀏陽這類縣級交易平臺,中智信息目前建設了417個。市級和省級平臺,該公司分別建設了135個、13個,如長沙市“我有地·我要地”平臺、浙江省國土資源網上交易系統等。
在上述探索的基礎上,中智信息又推出了新一代產品,“中智土地要素市場交易平臺V1.0”。
這款產品以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為基礎,以移動互聯為載體,以“一地一碼”、VR、人工智能、區塊鏈為媒介,依托大數據技術,在資源提供者和用地需求者之間架構一條新型、便捷、專業的宣傳推介和服務路徑。
它的亮點有:“一地一碼”,一碼涵蓋地塊全生命動態;讀地手冊,中英文雙語導讀地塊核心價值;VR技術,720度全景展示地塊多維立體效果;園區直通,全鏈條快搜園區產業政策和空間布局;司法鏈構建數字化見證機制, 確保交易數據來源可溯、去向可查、監督留痕、責任可究;大數據決策分析,智能匹配商業項目需求和用地規劃;AI互動,24小時人工智能無時差在線解答;產業用地計算器,測算產業投入產出雙向選擇用地規模;招商協同,多方共享共建共創共贏。
平臺搭建業務,被中智信息承接。
2016年底,平臺上線。2017年1月,一個叫劉潤香的當地人通過這個平臺,以90萬元的價格競下了一塊3.18畝建設用地的使用權,并用于建造了一所幼兒園。這是湖南第一宗真正意義上的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入市交易。截止2021年7月13日,該平臺完成了239宗集體土地交易,成交總額6.4427億元。
瀏陽這類縣級交易平臺,中智信息目前建設了417個。市級和省級平臺,該公司分別建設了135個、13個,如長沙市“我有地·我要地”平臺、浙江省國土資源網上交易系統等。
在上述探索的基礎上,中智信息又推出了新一代產品,“中智土地要素市場交易平臺V1.0”。
這款產品以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為基礎,以移動互聯為載體,以“一地一碼”、VR、人工智能、區塊鏈為媒介,依托大數據技術,在資源提供者和用地需求者之間架構一條新型、便捷、專業的宣傳推介和服務路徑。
它的亮點有:“一地一碼”,一碼涵蓋地塊全生命動態;讀地手冊,中英文雙語導讀地塊核心價值;VR技術,720度全景展示地塊多維立體效果;園區直通,全鏈條快搜園區產業政策和空間布局;司法鏈構建數字化見證機制, 確保交易數據來源可溯、去向可查、監督留痕、責任可究;大數據決策分析,智能匹配商業項目需求和用地規劃;AI互動,24小時人工智能無時差在線解答;產業用地計算器,測算產業投入產出雙向選擇用地規模;招商協同,多方共享共建共創共贏。
今年6月,“2021年湖南軟件名品”評選結果公示,“中智土地要素市場交易平臺V1.0”榜上有名。
一個改革創造紅利的案例
人民公社時期的“社隊辦企業”、八九十年代的“鄉鎮企業潮”,占用了大量集體土地。1998年《土地管理法》出臺,規定非農建設必須使用國有土地,從法理上杜絕了“集體土地辦企業”。本來意義上的“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”,主要是90年代中期之前形成的鄉鎮企業用地,屬于歷史遺留產物。
按董繼祚等人的估算,這類土地在全國范圍內約有4000萬畝,且有相當比例處于閑置狀態。問題在于,它們所處的交通區位往往不太好,投資價值有限,入市也可能無人問津。
為了解決這個問題,瀏陽等土改試點區探索出了“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異地調整入市”模式。
它的運作邏輯是:先在縣域內找到若干建設用地(如閑置宅基地、學校企業用地),復墾為耕地。站在全縣發展的角度考慮,此處減少了若干建設用地(意味著喪失了一些土地建設開發權),是不是可以在縣域內其它地區補上?具體的補法,就是在更具備工商業發展條件的地區找一塊農用地,把它變成建設用地——也視為“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”。增減過程中,只要保證全縣耕地數量和質量總體不變,就不違背耕地保護的基本原則。
當然,操作中還要遵守一些要求。比如,“補”做建設用地的農用地,得在建設規劃區內,不能是基本農田和生態保護林(既符合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制);再如,得獲得上級有關部門同意。
行業前景值得期待
“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異地調整入市”,被2019中共中央、國務院《關于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意見》所肯定。
那一年,《土地管理法》修改,刪掉了“非農建設必須使用國有土地”之規定,為“異地調整入市”掃清了法律障礙。當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也提出,“全面推開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”。
自此,“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”的內涵和外延得到了極大擴充。這類土地的入市,從商業操作上變得切實可行。
入市意味著要交易,交易就需要有平臺——瀏陽等土改試點區就是很好的說明。對中智信息等平臺建設服務供應商來說,這都是商機。該公司估算過,按現行建設標準,集體經營性建設入市帶給其所在行業的市場空間約50個億。
對這個行業來說,還有其它一些政策紅利點。比如,2021年初中共中央辦公廳、國務院辦公廳《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行動方案》中所提到的——“加快推進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建設,統一交易規則和交易平臺”、“開展土地指標跨區域交易試點”、“探索增加混合產業用地供給”。
這些改革措施,都會產生相應的市場需求,從而推動交易平臺從線下走上線上,從面對面轉為屏對屏。
黨的十八大以來,中央對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,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,初步構建了新時代的農村土地管理制度“四梁八柱”。為實現中央提出的“加快建設”要求,楊濤認為還要重點深化三方面的改革研究。一是聚焦“誰來入市”,進一步明確入市對象范圍和入市主體。二是聚焦“入市成本價格”,完善城鄉建設用地價格形成機制。三是聚焦“錢怎么分”積極探索入市收益分配制度。
“通過交易平臺的建設,則能進一步為市場解絆、為主體增收、為交易提速、為監管助力。”楊濤說。
[黨建故事]
黨支部里的兩個關鍵詞:使命感和創新精神
長沙市中智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的辦公樓內,有一個黨員活動室。公司黨支部的學黨史活動,通常在這里召開。
該公司的一塊主要業務,是土地要素交易平臺的建設維護——一個因新一輪土地制度改革而興起的細分行業。要從事好這個行業,需要對中國土地制度的沿革有所了解。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土地改革史,也就成了公司黨支部學黨史活動的重要話題。
在公司黨支部書記姚杰看來,土改史中的兩個關鍵詞,與公司黨支部建設和公司發展高度關聯。
一是使命感。土地制度牽系國家根本,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土地改革、新中國成立前后的土改運動、50年代的農業合作化運動、改革開放初的“分田到戶”、八九十年代成形的國有土地出讓制,都深刻影響了國家民族命運。當下的這輪土地制度改革,對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、積極踐行鄉村振興戰略意義重大,亦是國之大事。中智信息所處的這個細分行業,是推動改革進程的眾多只手之一。“身為行業從業者,應有站在時代潮頭的使命感。”姚杰說。
二是創新精神。一部百年土改史,也是一部積極創新的歷史。上世紀二三十年代,中國共產黨準確抓住了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,發起土地革命、創造了“農村包圍城市”的道路,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次重大創新。新中國成立后形成的“國家—集體”雙層土地所有制,是又一次重要的制度創新。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的農村土地制度改革,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,體現了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。新世紀后出現的增減掛鉤等土地管理舉措,也展示出了創新的智慧……這一部瀾壯闊的歷史,給土地行業的互聯網企業提供了重要學習素材和豐富靈感源泉。
“中智信息下一階段的黨支部建設工作,將圍繞這兩個關鍵詞作文章。”姚杰說。
文/地信網
版權聲明:本文為地信網獨家宣傳,未經授權拒絕轉載,否則將追究侵權責任。